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观”天下
法治文化建设应贯串改革发展全过程
作者:凤翔法院 汶金让  发布时间:2013-03-01 09:33:02 打印 字号: | |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凝聚改革共识的难度加大,为凝聚共识,《求是》发表了四篇谈改革与发展的文章,读后受益非浅。作为一名法律人,笔者禁不住也谈谈自己的观点。

  十八大报告为我们绘就了未来发展的总目标,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具体在应如何推进?报告第三部分是这样写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之后,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领域分别提出各自改革目标和要求。

  如何完成这些宏伟的目标?是德治,还是法治,抑或二者并重?笔者以为,法治文化建设应当贯串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而德治亦不能忘。改革之关键在以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统领全局,以全党作风转变做好表率。在这一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副总理为代表的中央新一届领导已经为我们做出树新风的榜样。

  自先秦时起,我国便有法家哲学思想,强调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地位,如代表人物商鞅主张:“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史记·商君列传》)可惜在整个中国历史进程中,这一思想并未占据多长时间的统治主导地位,起核心治国作用的,一直是儒家思想,它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统领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法治,长期处于弱化的边缘状态。在以德治天下与依法治国的斗争中,“法”被“德”打败了,所以人治思想绵延数千年,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于渗透进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血脉中,累积成一个民族的秉性。

  秉性无好坏,亦与幸福无关。历史上中华民族不同阶段的文明和辉煌就是例证。“德”先生好,还是“法”先生好?无数次的争论和实践告诉我们,两位先生各有各的优缺点。

  有智之士发现,儒法两家在人性和治国理念的方法上表面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实质上两家之观点有着内在的相同之处,即法家的“性恶论”与儒家荀子的“性恶论”接近,法家的“法治论”与儒家的“人治论”在本质上都是“人治”。同西方的“性恶论”和“法治论”相比较,法家“性恶论”的适用范围小于西方的“性恶论”,法家将君主和国家、以及高级别的官吏排除在“性恶”的范围之外,而西方的“性恶论”则包括所有的社会成员;同理,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西方的“法治”是“宪法至上”的法治。一些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原来异曲同工。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道路,最终由这个国家的发展实践决定。

  历史前进到近现代,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选择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选择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些路线抉择乃民意之选,系无数求索之士以热血和智慧铸就。西方所谓“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和法治也许不错,但不适合中国国情。每一个国家都有自主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利,这应是这个世界最大的人权。任何干涉别人权利的行为,都与法治背道而驰。对于不同制度的国家来说,应当是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走向繁荣富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取得的成就举世注目,不容否定。至于发展中出现的腐败、分配不公、贫富悬殊、忽视民生、司法公信力下降等等问题,都是历史的成长给予我们的教训。

  幸运的是,汇聚全党智慧的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及时发现了许多社会管理问题的症结,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成为十八大报告的灵魂。在这篇主题鲜明、内容厚重、精彩纷呈的报告中,“法”的精神无处不在。报告在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法治思想,这是我们党“三大自信”的重要体现。它预示着我们党的治国理念和思想将朝着现代法治化的目标迈进。唯有法治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稳定、经济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已为我国社会走向全面小康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未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法治思维和法之精神更进一步入脑入心,成为包括政府在内所有社会主体的行动指针。报告要求,“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有效维护了司法公正,促进人权保障,践行司法为民,增进司法和谐,推动政法工作科学发展”。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五大领域中,哪一个都离不开法治思维。只有法治,可以带来有序、效率与和谐,否则,便可能陷入无序和混乱。在社会管理的全过程中,人治必须削弱,而法治必须加强,这一治国理念毋庸置疑。目前,我们的公检法队伍,各有各的公安文化、检察文化和法院文化,但光有这些还不够,最主要我们要在全社会构建法治文化,要让法治二字渗透到现实社会管理的各个角落!我们不但要强调“以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更要强调“宪法至上”、“法律主治”、“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和精神。当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正能量焕发出来,当公平正义的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我们相信,官本位思想将被踢出历史舞台,腐败将得到有效遏制,经济将持续稳定增长,在“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乡”、“依法治村”的城镇化进程中,法治将成为中国社会奔向小康的主角。一个有信仰、有民主、讲法治的中国社会必将让整个世界寡目相看,这一点我们坚信不疑,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中国梦”将真正成为多彩的现实!
责任编辑:碧侠